嗨,我是張開,謝謝你訂閱我的電子報 🙌
颱風天還好嗎?我住在台南剛好是風雨最大的地方,幸好市區沒有什麼災情。
還讓我多了一天颱風假,彌補上週參加 ⟪Arduino X ChatGPT 創新科技應用營 成大場⟫ 的疲勞。
話說帶完這個營隊,我超想寒假再開一場,讓治療師們學學怎麼用 AI 設計復健器材,
看看國中生們都可以做出這些作品,專業的治療師來做一定更厲害呀!
這週繼續跟大家分享我在 ⟪腦中風後上肢功能分析及再訓練工作坊⟫ 學到的觀點。
如果你漏掉了之前的內容,可以點擊下面連結閱讀:
主題七:機器人復健有用嗎?
Q1:會推薦中風患者做機器人復健嗎?
講師直接挑明:「任何不能讓你帶回家繼續用的工具,都不應該是主要訓練方法。」
你可以在醫院用機器人復健個 40 分鐘,但回到家你就沒得練了。
真正讓你進步的,是那種你自己一個人,也能每天練個千遍、萬遍的方式。
機器人可以幫你:
帶出你本來做不到的動作
增加你復健的信心
觀察你還有多少復健潛力
但你還是必須以「主動訓練」為主,而不是用機器人來取代主動練習。
Q2:那什麼情況可以做機器人復健呢?
如果你符合以下情況,機器人可以當作一種輔助工具:
你現在幾乎動不了,但還是很想練:可以試試用機器人幫你帶出一點動作,累積信心。
你知道怎麼動,但做不順、不穩定:機器人可以給你一點引導,讓你練習正確的模式。
當作訓練初期的「啟動器」:幫你從「完全不會動」,進展到「開始能動一點點」,再轉向主動練習。
👉 我的觀點
機器人復健在前幾年非常熱門,最近雖然熱度退了一點,但很多大醫院還是有在使用。
老實說,機器人復健在理論上真的很不錯:
比人更有耐心,會帶你每天重複練習幾百、幾千次
可以結合遊戲,讓訓練變得比較有趣
每次訓練都有記錄,讓你清楚看到自己的進步曲線
研究也證實,機器人復健確實能讓中風患者變得更有力量,動作更順暢。
📌 想知道誰適合用機器人復健,我在這篇文章有完整介紹 :
但它最大的缺點,就是「太貴了」。
一堂機器人復健課差不多要 2000~3000 元,而且可能要幾十次療程才有感覺,很多人還沒看到進步,錢就先燒光了。
而且有沒有落地,還得看後續有沒有「轉化到生活中」。
你如果沒有在真實生活中練習怎麼使用手、怎麼拿起物品、怎麼操作,
機器人復健的進步就很難真的轉化成「你會做日常動作」。
📌 就像你玩瑪利歐賽車拿到冠軍,不代表你真的會開車一樣。
📣 正是因為如此,我才會開發 iOPEN 動動手,
iOPEN 動動手不像高階機械手看起來這麼「高科技」,但它:
價格只要復健機器人的 1/100
可以讓你帶回家裡,在生活中反覆練習
自己就能穿脫,不用麻煩別人
很多中風患者,不管在醫院還是在家,
其實從來沒有練習過「用自己的力量打開手,拿起東西,再打開手把東西放下」。
他們大多靠張力卡住東西,然後再用力硬扯下來。
💬 你沒有真的練習的技能,你就絕對不可能學起來
雖然這樣說是老王賣瓜,
但我真心覺得,每家醫院都應該要有 iOPEN。
不然很多時候,患者在醫院花了那麼多時間,
卻沒有練到最關鍵的「功能性動作」,真的很可惜。
我很開心現在已經有不少單位陸續導入 iOPEN 了,
像是永春物理治療所就有分享,他們怎麼用「動動手」幫助患者。
👇 這邊也讓你直接看看,我是怎麼引導患者操作 iOPEN 動動手的:
主題八:要先把核心練好,再來練上肢嗎?
Q1:常聽人說「軀幹不穩會影響上肢功能」,這是真的嗎?
講師回答:「這個說法有點太誇張了。」
他不會特別去練軀幹核心,只是為了改善上肢動作。
為什麼呢?
因為很多人坐不穩,不是因為核心沒力,而是因為腿沒力、坐姿支撐不夠穩。
這時候與其去訓練核心,不如先處理坐姿問題:
換一張有靠背、穩定的椅子
幫他把腳穩穩踩好,讓身體能被撐住
加個扶手、束帶或是靠桌子近一點,讓他「不用擔心會傾倒」
與其把時間花在練核心,不如先調整環境,讓患者有個穩定、安全、可以專心練手的姿勢。
💬 真正影響上肢練習效果的,往往不是核心肌力,而是「能不能穩穩地坐好、集中注意力在手上」。
Q2:那我們常做的「調整骨盆前傾/後傾」、「啟動核心肌群」,有必要嗎?
講師的觀點很直接:「一般人平常坐著骨盆也可能是後傾的,但還是可以站起來、走路、手還是能做事。」
所以他認為:
骨盆角度和核心啟動,並不是影響上肢功能的關鍵因素。
花太多時間在「擺正骨盆」或「矯正姿勢」,是在浪費時間與資源。
應該要直接切入目標任務訓練,讓大腦專注學會「如何用手完成任務」。
Q3. 如果患者之後要站著用手,直接站著練會不會更有效?
要看復健的階段與訓練的目標來決定。
如果患者本來就站著就蠻穩的,想要練習「日常生活中本來就是站著做的事」,
像是拿鍋子、開門、拿櫃子上的東西,當然可以直接站著練,會更貼近實際情境。
但如果他上肢還沒有什麼動作和力量,那一開始還是建議坐著練就好,因為姿勢穩定、干擾少,大腦更能專心在手的控制上。
👉 我的觀點
這堂課的重點是「上肢訓練」,所以對於核心的要求自然不高,
只要你能坐得住、不會東倒西歪, 就要把時間拿來練手,而不是一直卡在「坐不夠穩」這種細節上。
但從整體的中風復健角度來看,我不會這麼武斷說「核心訓練是浪費時間」。
核心穩定,就像是挖土機的底盤。
你想讓「怪手」靈活地伸出去挖土,前提是車體要穩、要重,不然一出力,整車就翻了。
在《吱吱復健》最新影片中就有示範,只是稍微引導患者穩住核心,手臂就能舉得更高、動得更順。
結論來說:
如果你想讓手臂早點開始訓練,就別花太多時間在調骨盆、喬姿勢。
如果你希望提升整體的穩定性,那麼花時間練核心,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