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張開,謝謝你訂閱我的電子報 🙌
上週我到高雄聯合醫院,分享 iOPEN 機械手 的臨床操作經驗。
這次特別的是治療師們已經使用一段時間了,再來彼此交流心得與反思。
我很喜歡這樣的模式,
不只是單向分享,而是從大家的經驗中碰撞出更多可能,
也常常能學到一些我沒想到的細節與技巧,總會有意外的驚喜。
這週繼續跟大家分享我在 ⟪腦中風後上肢功能分析及再訓練工作坊⟫ 學到的知識。
如果你漏掉了之前的內容,可以點擊下面連結閱讀:
主題五:肌肉攣縮怎麼辦?拉筋有效嗎?
Q1. 「拉筋」能改善攣縮嗎?
講師斬釘截鐵的說「不能」。
拉筋不會讓你的手腳伸得更直、不能減緩你的疼痛、不會降低你的張力,甚至也不會讓你生活更好。
與其花時間拉筋,你不如去做主動訓練。
聽到講師這麼說,我心都快碎了,畢竟我第一期的電子報才告訴大家:
💬 已經出現僵硬,甚至開始攣縮的中風患者,一定要加上低強度、長時間的拉筋。
結果現在竟然直接被打臉?
等等,先別急著笑我,繼續往下看,就會發現我沒錯,講師也沒錯。
你穿手部副木一點用也沒有
確實,許多研究的結果都是「拉筋不能改善攣縮」。
最有名的,是 2007 年澳洲研究者 Natasha Lannin 的研究,
她發現,中風患者就算每天穿副木 9 小時、連續一整個月,原本攣縮、緊繃的手,竟然一點都沒變鬆。
這個結果完全跌破專家眼鏡,因為「手部副木」是中風患者的標準配備。
只要你有手緊、攣縮的問題,職能治療師幾乎都會幫你作一隻,結果居然一點用也沒有。
真的想把筋拉鬆,你可能要打上石膏
另一個經典的研究,是澳洲物理治療師 Anne M. Moseley 做的「漸進式石膏固定法(Serial casting )」。
一般打石膏,是因為骨折怕亂動。
但這次,他們把石膏用在中風後手肘攣縮緊繃的患者身上。
跟副木不同,石膏無法隨時脫掉,一打上去就是 24 小時。而且他們還每隔幾天就重打一次石膏,讓手肘被拉得越來越直。
結果怎麼樣?
兩週之後,患者的手肘真的被拉直了,平均多了 27.9 度。
但好景不常,石膏一拆,手臂很快就縮回去。
第二天一量,只剩下多 15 度,一個月後,就幾乎縮回原本的樣子。
石膏拉筋加上主動訓練才真正有效
看到「漸進式石膏固定法」當下有效,但不到一個月就縮回原形,
澳洲的學者 Joan Leung 決定乾脆來個大全配,一次把所有有效方法組合起來!
他設計了一個三階段的強化療程,讓中風與腦傷患者:
先打肉毒桿菌素,讓過度緊繃的肌肉暫時放鬆
接著連續 27 天打石膏,每隔幾天換一次,逐漸把關節角度拉大
石膏拆掉後,馬上接著穿副木、加上每天主動動作訓練
結果這次真的有效了,
拆下石膏後,平均多了 26 度的活動角度,肌肉變得更鬆,
而且維持了兩個多月都沒有再縮回去!
小結
這三篇研究,都是講師課堂中提到的,幫你簡單整理一下重點:
一般副木沒有效果,穿得再久,也無法讓你緊繃的手變鬆。
我認為關鍵在於:這些副木角度固定、無法調整
穿一整個月都只是在拉同一個角度,沒辦法逐步拉得更開。
「漸進式石膏固定法」有效,但效果不持久
有效的拉筋必須是「漸進式」,而不是角度不變的「固定式」。
雖然有讓關節角度變大了,但一拆掉就很快縮回去。
「肉毒+漸進式拉筋+主動訓練」才能拉得開,也維持得住
肉毒桿菌先讓緊繃肌肉放鬆
再用石膏做漸進式拉筋,慢慢把角度拉開
最後靠主動訓練維持活動角度
👉 我的觀點
中風後動作要恢復,最終、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主動訓練」。
不管是打肉毒、拉筋、還是各種動作誘發,目的都只有一個:讓你能夠主動動,開始真正的訓練。
所以講師說得沒錯:
💬 只要你已經能動了,與其花時間拉筋,不如拿去做更多主動訓練。
但我說的也是對的:
💬 如果你還緊到動不了,要先靠「低強度、長時間」的漸進式拉筋,讓肌肉鬆一點,才有機會真正開始主動動作。
不過要你一直穿石膏、每隔幾天就重打一次,也實在太不現實了。
所以實際上、我用的是 iOPEN 拉拉手。
可穿可脫,不受拘束
通風透氣,不怕悶熱或長疹子
角度可調整,真正做到漸進式拉筋
完全符合「低強度、長時間」的有效拉筋的原則,
這樣你在家也能安全、穩定地持續拉筋,為主動動作訓練打好基礎。
包含拉拉手,我共設計了共 5 種不同功能的手部復健輔具,
針對不同階段、不同需求,幫你一步步找回手的能力。
主題六:超級虛弱,完全沒動作該怎麼辦?
Q1. 如果幾乎完全沒有主動動作,要怎麼開始訓練?
講師強調,就算你看起來完全不會動,也要試著練習「想要動」,也就是「大腦產生動作意圖」歷程。
因為主動動作的第一步,不是肌肉動起來,而是大腦開始想要動。
你可以這樣做:
找出任何一點點可能的動作起始點,哪怕只是肩膀微微動一下。
把手臂放在桌上、枕頭上或滑布上,用支持性姿勢減輕身體負擔,讓患者更容易啟動動作。
學會察覺自己做出來的那一點點動作。
👉 我的觀點
漫畫 ⟪航海王⟫ 女兒島篇裡,世界政府派飛鼠中將去召集女帝波雅漢•考克參加戰爭。
結果整船的士兵都被女帝的能力石化,只有飛鼠中將拿刀刺穿自己的手,用疼痛強行打破邪念,逃過一劫。
女帝冷冷地嗆:「只剩你一人了。」
飛鼠中將回了她一句話:
「1」和「0」是不一樣的。
中風也是一樣,
只要你的肌肉有一點點收縮,做出一點點動作,
不管有多微弱,你就是「1」而不是「0」。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找到這個「1」能做到的事,然後重複練習 100 次、1000 次,讓它變成 2、3、4、5、6……
因為一開始的動作太微弱、太細小,
你必須靜下心來,學會「覺察」自己做了什麼。
就像你平常不會發現自己在呼吸,
但當你靜下來、閉上眼睛,
你會開始察覺,然後你就能控制:吸得深一點、吐得慢一點。
Q2. 沒有動作,但患者很努力在嘗試,這樣的練習有意義嗎?
有意義!而且非常重要!
講師強調:
💬 就算沒有任何可見的動作,這樣的「嘗試」本身,就是一種學習過程。
你可以這樣做:
訂下每天固定的練習(例如 每天 20 次),主動嘗試啟動某個動作(例如手腕伸展)
即使完全動不了,也要持續練習。
這種具體、規律的「心向練習(mental practice)」,已有研究證實能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幫助大腦更熟悉「我要動」的歷程。
👉 我的觀點
所謂的「心向練習」,就是動作想像訓練。
許多一流運動員都會在正式比賽前,先在腦中模擬比賽的畫面與節奏,這樣上場時才能發揮出最好的表現。
漫畫《醫龍》裡有個經典場景:
朝田龍太郎在第一次進行 BATISTA 手術前,跑到頂樓裸上身,
閉上眼睛,反覆在腦中想像每一個步驟、每一刀的節奏與準確度,
這就是最典型的「動作想像訓練」。
想像得越具體、越有細節,效果就越好。
心向練習有個前提:你得對那個動作有一定的「熟悉度」。
舉例來說,要你閉眼想像「跳芭蕾」,你可能腦中一片空白,除非你本身就是舞者。
所以我認為,心向練習必須搭配「動作觀察」,才能真正讓腦中畫面具體成形。
比方說,如果你的訓練目標是「拿起桌上的杯子」,你可以:
先觀察別人怎麼做;
或觀察自己好手怎麼做;
甚至錄下影片來回重播。
如此一來,你的大腦才有足夠的感覺與畫面素材,能在內部「重現這個動作」,
讓你從觀察 → 想像 → 嘗試控制 → 然後真正動起來。
📌 這種方法叫做 動作觀察加動作想像(Action Observation + Motor Imagery, AOMI),
是一種很有效的「暖身法」,能幫助你更容易把動作做出來。
台灣也有學者專門研究這個領域,像是長庚大學職能治療系的謝妤葳老師,就長期投入 AOMI 的相關研究。
💬 每週一問〡你的疑問,我來解答
Q:
目前最困擾我的事情是,面對個案因為低張造成肩膀疼痛,
除了正確擺位之外,我目前能查到的其他解決方法多數與藥物介入或某些具有侵入性的治療方式有關,可以的話希望藉由老師豐富的經驗稍稍給予一點提點。
A:
中風肩膀痛超常見的,你要先判斷疼痛的原因,才知道該怎麼處理。
如果是中樞神經痛或是肩手症候群,我們能做的就真的很有限,
因為是大腦錯亂,需要依賴藥物處理。
我再補充一些文章沒提到的,根據韓國學者 Koog 的系統性回顧研究 :
痙攣和半脫臼,跟肩痛沒有絕對關係
也就是說,有些人痙攣或半脫臼很嚴重,但也沒有肩痛問題,反之亦然
肌肉神經電刺激(NMES)是可以改善肩痛的
注意要電出「強直性收縮」,而不是放鬆、止痛模式
關節活動度不足,特別是「肩膀外旋」角度受限,也會引發肩痛
我在上一期的電子報有提到,很多中風患者根本不會「外旋」,久了會導致肩關節卡住、不穩定,甚至慢性疼痛。
要多注意肩膀外旋的被動拉筋、擺位以及最重要的動作訓練
就算肩痛沒辦法立刻改善,我們也要找出「哪些動作比較不會痛」,
然後從這一點開始訓練,哪怕只是動一點點,也比完全靜止來得好。
結語
以上就是我這次的分享,希望你喜歡今天的內容 ,我們下週見啦!😊
PS 這封信我是邊參加《Arduino 基礎課程》一邊寫的,給你看看我有多認真。